比亚迪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学党史庆百年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复制链接]

1#

编者按:年2月17日,中宣部举行“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启动仪式。本刊将连续刊发采访调研报告,生动展现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扎根中国大地、引领时代变革的思想伟力,全面展示新时代的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充分反映中国人民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精神风貌,自信讲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激励人们意气风发地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冬奥训练场上的“风”

《求是》杂志记者张淑虹

2月16日晚,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男子空中技巧决赛在张家口云顶滑雪公园进行。元宵节刚过,跳台坡面一轮圆月远傍。中国队选手齐广璞纵身一跃,如一道白光划破夜空,腾空,翻转,稳稳落地。完美一跳,勇夺金牌,令寒夜沸腾!

雪上项目是冬奥会的重头戏,然而,我国冰雪运动长期呈现“冰强雪弱”的格局。在“家门口”的竞技场实现雪上项目的突破,不光是中国代表团运动员的梦想,也是一批中国科学家的心愿。来自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的邵芸就是这样一位科学家。

现代竞技体育的比拼,也是科技实力的竞争。雪上项目所在的山地赛场气象环境复杂,对于在几秒至十几秒内将动作一气呵成的运动员来说,瞬息万变的风是影响其发挥的一个关键变量。以往我国国家队教练只能依靠风向旗来判断大致风向、风速,用主观经验来指挥训练。怎样“看见”训练场上难以捉摸的风,是邵芸思索已久的问题。长期以来,她从事微波遥感基础科学与应用研究,并创建了高性能微波目标特性测量平台,开展微波遥感海面风场反演研究。“能否尝试把这项科学技术拓展应用到雪上项目的训练场上,为北京冬奥会作点贡献?”为此,邵芸迅速组织了多学科协同攻关团队。

从牙克石到阿尔山,从崇礼到涞源……年底以来,邵芸带领的项目组紧跟国家队的训练足迹,走出实验室,来到高山雪原,展开多个技术攻关。经过累计多天的跟队观测,通过多学科融合创新,项目组将高精度测风系统、精细化模拟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实时数据网络通信与手持式智能终端展示系统高度集成,研发出首套“雪上项目临场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可以为我国外场雪上竞技体育训练提供精准气象信息。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古代诗人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巧妙地描绘了无影无形的风。在现代科学家的眼中,数据是对风最直观的表达,“风指数”就是邵芸对风的描绘。通过雪上项目临场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可以获取场地10米级高精度测风数据,直接换算成风指数,实时传送到教练手中,大大提升了训练效率,也极大减少了运动员受伤的可能。

图为年2月16日,中国选手齐广璞庆祝夺冠。当日,北京年冬奥会自由式滑雪男子空中技巧决赛在张家口赛区举行,中国选手齐广璞获得冠军。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张家口的国家跳台滑雪中心考察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情况,并饶有兴致地观看了运动员训练演示。了解到教练人员利用人工智能辅助系统帮助运动员提高训练水平后,总书记表示肯定并指出,同我们国家的强国之路一样,中国冰雪运动也必须走科技创新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极大鼓舞了邵芸和她的团队。他们不断对系统进行优化,相继服务保障了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冬季两项、跳台滑雪、北欧两项等10支雪上项目国家队的训练。年7月,邵芸被国家体育总局冬运中心授予“中国冰雪科学家”称号。中国古人曾借“列子御风而行”的故事表达了冯虚御风、驾风飞翔的梦想。今天,中国冰雪科学家让这份古老的梦想变为了现实,随着北京冬奥会雪上项目一枚枚奖牌的诞生,这套系统受到教练和运动员们的由衷认可。

借助科技创新之翼,中国冰雪运动起飞远航。在备战北京冬奥会过程中,科技融入能力提升、营养膳食、装备器材、场地设施、气象监测等诸多方面,超过万名科研人员参与研发的多项“科技冬奥”专项技术成果在北京冬奥会上落地应用。这些科技成果不仅是奥运专享,也将为后奥运时代全民共享冬奥成果、冰雪运动可持续发展赋能,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助力。

“未来这套系统在海上风电产业等方面也大有用武之地。哪里需要我们,我们的战场就在哪里。”当钟爱一生的科技事业与国家重大需求紧密相连时,邵芸心中无比自豪,也更加坚定。

记者手记:

北京冬奥会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二七厂冰雪项目训练基地考察调研。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今世界,科技在竞技体育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建设体育强国,必须实现高水平的体育科技自立自强。要综合多学科、跨学科的力量,统筹推进技术研发和技术转化,为我国竞技体育实现更大突破提供有力支撑。“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科技创新助力北京冬奥的实践证明,我国自主创新事业大有可为,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大有作为!建设体育强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的体育科技自立自强,让我们一起向未来!

合肥:创新的天地

《求是》杂志记者梁佩韵合肥日报记者张春林

走进长三角,漫步巢湖畔,合肥科创魅力,正在精彩绽放。年合肥实现多项重大科学技术突破:“九章”、“祖冲之”上新,光存储时间达1小时,“人造太阳”破千秒燃烧,证明凯勒几何核心猜想……

“合肥这个地方是‘养人’的,培养出了这么多优秀人才,是创新的天地”,“安徽要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靠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到安徽考察,都对科技创新作出重要指示,为安徽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合肥在创新驱动的新征程上勇闯新路。

“从0到1”的突破。秒!年12月30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简称EAST)控制大厅里,正在运行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EAST再次创造新的世界纪录。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俗称“人造太阳”,实验目的是为了利用像太阳一样的核聚变原理,在地球上建成可控核聚变电站,为人类提供近乎无限的清洁能源。EAST创造新的世界纪录,标志着人类向核聚变能源应用迈出重要一步。

除了“人造太阳”惊艳亮相,近年来,合肥市一批“从0到1”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原创成果竞相涌现。量子通信、动态存储芯片等领域实现并跑领跑,悟空探秘、墨子传信等重大科技成果世界瞩目,托珠单抗诊疗方案、重组蛋白疫苗等助力全国抗疫。

树高叶茂,系于根深。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建立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深厚根基上,需下“十年磨一剑”的苦功夫,需怀“板凳坐得十年冷”的真定力。对于“人造太阳”、量子通信等重大战略的基础研究,早在几十年前,安徽省、合肥市就开始全力支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栽树工程,集聚国内外优势科研力量协同攻关。正是多年默默无闻的付出,造就了今天一项项重要研究成果的相继问世。

“创新之花”结出“产业硕果”。科技创新的使命在于“从0到1”的原始突破,更在于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

年出生的江如海,是合肥中科智驰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一直驰骋在“无人驾驶”广阔征途上。鲜有人知的是,当年他带领技术团队积累了十余年的无人驾驶技术,却由于缺少资金,无法转化。关键时刻,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为其团队提供将技术推向市场的平台和启动资金,以及超过70%的股权激励。1年多时间,中科智驰就实现了从技术成果到量产盈利。像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这样的协同创新平台,合肥与大学大院大所大企累计共建了30个。以平台创新为支点,合肥形成了高效运转的科创产业“加速器”。

数据无言,却振奋人心。年合肥平均每天诞生3.4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截至年1月24日,合肥市A股上市公司69家,居省会城市第7;其中科创板上市公司13家,居省会城市第2、全国城市第6。在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城市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合肥位居全国城市第14、省会城市第6。合肥高新区在家国家级高新区中综合排名升至第8,合肥经开区在家国家级经开区中综合排名跃居第10。

图为拥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合肥市委宣传部供图张大岗/摄

如今的合肥,以芯片、平板显示、装备制造及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地标产业加速壮大,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各类市场主体“万类霜天竞自由”。

以体制创新激发创造活力。科学研究尤其是基础研究具有周期长、难度大等特点,如何激励科研人员在基础研究领域长期攻关?很多科研人员感触最深的是,合肥这块地——土好,肥好,能出活儿。

张斗国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教授。中国科大浓厚的学术氛围,合肥市良好的科研支持政策,让他在光学领域已经潜心研究了十余年,取得了丰硕成果。合肥市实施科研经费包干制,对科研经费使用充分放权,让科研人员自主管理经费,不仅提高了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而且调动了科研人员增收节支的积极性。

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发展的新引擎,那么体制改革就是点燃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为最大程度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合肥在全国较早开展国家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等措施;采用多种投入方式支持各类主体创新创业;成立市委科技创新委员会,出台科技创新条例,组建科创集团……以体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

“昨天的合肥靠创新起家,今天的合肥更要靠创新当家。我们既要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上继续一路飞奔,也要在机制创新和方法创新上取得更大突破。”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说,要在全市形成人人讲创新、处处讲创新、事事讲创新的浓厚氛围。

合肥这片创新创业的沃土,正在成为各方英才生梦之地、筑梦之家、圆梦之城。

记者手记: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创新是一条只争朝夕、敢为人先的奋斗路,创新是一条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奋进路。从“靠创新起家”到“靠创新当家”,合肥始终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尊重科研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积聚起创新创造的强大活力和浓厚氛围,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三江源头涌春潮

《求是》杂志记者郭斐然三江源报记者秋菊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我国最重要的淡水之源,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我国极其重要的生态屏障。

“王者终归来”。年12月,青海省玉树州曲麻莱县措池村,雪山裸岩之上,一只雪豹正俯视大地……照片引发大批网友“云围观”。

雪豹素有“高海拔生态系统健康与否的气压计”之称。受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20世纪中期以后,三江源地区雪线、冰川逐年萎缩,草原湖泊湿地面积缩小,野生动植物大面积消亡,处于高原生态食物链顶端的雪豹更是濒临灭绝。

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视频连线昂赛澜沧江大峡谷观测点,详细询问:“杂多县有多少只雪豹?”“生态恢复情况怎样?”“生态管护员力量配置情况如何?”……年3月7日,全国两会青海代表团审议现场,孔庆菊代表向习近平总书记展示雪豹和荒漠猫的照片,介绍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已经得到显著改善。目前,全世界雪豹数量约0只,60%以上分布在我国,每年10月23日的国际雪豹日,这一雪域精灵更是化身世界级“云养网红”。

同一主题,时隔5年,跨越时空的对话,背后是从上到下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与不懈努力,勾勒出三江源生态系统整体性修复的历史性变化。

曾经的“雪山隐士”,而今已“王者归来”。

“保护比天大”。在称多县的嘉塘草原,有位康巴汉子被称作不会飞的黑颈鹤。他清楚每年春天第一只黑颈鹤落足的准确时间;鹤群早上在哪里觅食,晚上在哪里休憩,什么时候喜欢临风起舞、炫翎耀羽;如何接近鹤群而不会引起它们的躁动……黑颈鹤在天上,他在地上,一起结伴同行。

他叫才培,今年41岁,胡子拉碴,脸黑得像煤球。才培是黑颈鹤的亲密伙伴,更是共同家园的守护者。我们寻到他的时候,他正俯着身子,用一双粗大的手捡拾饮料瓶、垃圾袋,然后用绳子串在一起,缠在腰间。附近乡民说,每当旭日东升,他就开着四轮车出发,去草原、公路、河床清理垃圾,十几年如一日。受他感召,5个子女也都加入进来。最小的女儿更求拉毛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班同学成立“小小环保志愿团”,荣获全国年度“新时代好少年”称号。

“三江源有数不清的才培父女”,玉树州委宣传部达忠录说,“名生态管护员和当地群众,在生态保护中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体作用”。越来越多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牧民,放下牧鞭,戴上袖标,从草原的使用者成为共同家园的守望者。


  他们常说,“保护比天大”。


  “人与青山两不负”。行走在江河源头的广袤大地,看旷古悠远的高山、冰川、湖泊、牧野,见走兽追逐、飞鸟成群,不禁叹服大自然的辽阔、雄浑、壮美。

大自然与我们自身、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在人类文明发展长河中如何兼顾保护与发展,人与自然能否做到和谐共生?

回顾习近平总书记年、年两次参加全国两会青海代表团审议,以及两次考察青海时的重要讲话,答案清晰明确。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中华水塔”是国家的生命之源,保护好三江源,对中华民族发展至关重要;要继续推进国家公园建设……这些重大判断与要求,明确了定位,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办法。

图为位于青海省玉树州玉树市的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扎西江措/摄


  三江源国家公园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通过实施黑土滩综合整治、退化草场改良、沙化土地治理、水源涵养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三江源头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基本遏制,草地植被盖度和产草量分别比10年前提高了11%和30%以上,水体与湿地生态系统面积净增.91平方公里,三江源头再现千湖美景。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国正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逐步把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纳入国家公园体系。第一批设立的三江源等5个国家公园保护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涵盖近30%的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一幅青山绿水、江山如画的美好图景,正在中华大地徐徐展开。


  记者手记:

走进三江源,我们更加真切体会到“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的深刻含义。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三江源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自然景观、生物多样性,对中国、亚洲乃至全球都具有重大意义。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指导下,设立国家公园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出台,实现了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的整体保护,被誉为“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高寒生态系统大尺度保护的典范”。这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的缩影,是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方向、共同建设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的生动实践。

化屋村的好日子

贵州日报记者李坤《求是》杂志记者蔡春玲

年2月3日,农历牛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调研时专程来到毕节市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看望苗族乡亲,嘱咐大家要巩固脱贫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把产业发展好,把乡村建设得更好。化屋村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在苗寨生动描绘。

甜美生活蒸蒸日上。回忆起年2月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他们一家时的情景,赵玉学仍难掩激动:“总书记来到我们家中,和我们一起包黄粑,还问了我们生活情况,他很关心我们老百姓,祝福我们日子越过越甜美。”

赵玉学一家以前住在不通水、不通电、不通路的麻窝寨,在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帮助下住上了二层小楼,水电路都通到了家。总书记的到来鼓舞着一家人努力创造更加甜美的生活,原本在外地打工的他,决定留在村里创业。年,赵玉学开起了农家乐,注册了“赵玉学黄粑”商标,生产销售竹叶黄粑,一年下来收入近20万元。“今年我打算扩大生产规模,把产业做大。”赵玉学说,“希望总书记再来化屋村看看,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

“20世纪80年代的化屋村人均耕地面积少,粮食短缺是常态,许多人家都要靠借粮维持,实在没吃的,就只有吃山上的野果充饥。”驻村工作队员杨国锋是土生土长的化屋村人,提及过去,他深有感触。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一系列精准脱贫政策推动下,化屋村实现了巨变。年,易地扶贫搬迁让34户名苗族同胞告别了原来水电不通、交通不便、住房简陋的生活环境。“村民搬迁到安置点后,一部分外出务工,一部分到村里的合作社就业,一部分搞特色种植养殖、旅游服务、刺绣蜡染等产业。年,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元。”杨国锋告诉记者。

化屋村之变,是“全面小康,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的生动写照。

指尖技艺变指尖经济。化屋村苗绣商店内,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苗绣服装、特色小饰品琳琅满目;苗绣车间里工人飞针走线,忙着赶制订单。作为苗族民间传承的刺绣技艺,苗绣做工精细、工艺复杂,并以美观的构图、浓郁的民族风格、丰富的色彩闻名于世,被称为藏在深山里的“高级定制”。

在化屋村考察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大家,特色苗绣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不仅能够弘扬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推动乡村振兴,要把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

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让化屋村苗绣车间负责人杨文丽铭记在心。年,杨文丽成立蜡染刺绣公司,截至目前,共吸纳20余名苗族妇女稳定就业,还有70余名绣娘在家制作后以计件方式获取报酬,公司成立当年总销售额就达多万元。

“我家有四口人,我以前在家里带小孩,没有什么收入。现在能够在车间工作,每个月有元左右的工资,日子越来越好了。”在苗绣车间工作的村民张应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一系列精准脱贫政策推动下,化屋村人的日子越过越甜。易地扶贫搬迁实现了水电路三通,产业发展实现了收入水平稳步提高,生态保护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图为化屋村扶贫搬迁安置点。贵州日报报刊社供图史开心/摄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从种地为生到农家乐、民宿遍地开花,苗绣、黄粑等特色产业也在化屋村渐次兴起。

绿水青山不负人。化屋村口的乌江河面上,游船往来穿梭,水鸟翩翩起舞,水声、鸟鸣和游客的欢笑声相互交织,勾勒出一幅和谐画卷。

在贵州考察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化屋码头,沿江岸步行察看乌江生态环境和水质情况,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过去,网箱养鱼、沿河捕捞等让乌江六冲河段受到严重污染”,化屋村党支部书记许蕾说,“乌江变成了‘污江’”。年,乌江全面禁渔,经过铁腕治污,如今重现了一江清水向东流的美景,六冲河化屋流域水质达Ⅰ级标准。

坐拥绿水青山的化屋村,引得游客纷至沓来,让村民尤荣利看到商机。年,尤家三兄弟成立公司经营两艘观光游船。“最忙的时候,我一天跑了五趟,几乎没有休息过。”尤荣利说,两艘游船去年全年收入超过30万元。在经营游船的同时,三兄弟又看到了餐饮业的发展空间。年国庆前夕,三兄弟把家里简单装修,进行试营业,成效不错。今年,他们打算在餐饮上做精做好,为家乡的旅游发展创口碑。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数据显示,年化屋村接待游客人数接近5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2.5亿元。


  记者手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之后,要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化屋村抓住产业振兴这个关键,大力推动苗绣等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持续书写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养在深闺”的苗绣走出大山,不仅传承弘扬了传统文化,还有力发展了文化产业;坚持绿色发展这个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让老百姓尽享清水绿岸,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空间……化屋村干部群众把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转化成前行的强大动力,把日子过成了很多人羡慕的样子。

古田脱贫记

《求是》杂志记者李达

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是全国闻名的“银耳之乡”。“去年我先后种植了4批银耳,总共10万多筒,直接收入就有3万多元。”古田县苏墩村菇农丁丽霞说。在扶贫资金支持下,苏墩村建了24间标准银耳生产房出租给菇农。“有了这些银耳房,每年都有固定收入,是种植银耳让我真正实现脱贫。”苏墩村内,这样的银耳生产房到处可见,该村70%多的村民从事银耳生产,年产银耳达多万袋,村民人均年收入仅种植银耳一项就超过2万元。如今的古田县,每年食用菌产量近90万吨,食用菌全产业链产值近亿元,成千上万的农民群众靠食用菌生产摆脱了贫困。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古田县,耕地资源匮乏,是个名副其实的山区农业大县,贫困曾经长期困扰着这里的群众。年,古田全县生产总值仅2.3亿元左右,财政总收入仅0万元左右,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元,勤劳朴实的古田群众努力探索着脱贫之路。年7月,刚刚到宁德工作不到1个月的习近平同志,第一站基层调研就来到了古田。他说:“我这次来古田县,是‘看准了’才来的。”习近平同志走进多个香菇棚查看菇农种菇情况,走访食用菌种植能手,明确指出要因地制宜找到摆脱贫困的新路,发展食用菌产业是古田脱贫的主要方向。后来,习近平同志又先后6次到古田考察,强调古田县山区多是劣势,也是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要扬长避短,尽其所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山区特色农业和加工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才能更好地推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更快实现脱贫致富。他还殷切嘱托当地同志:“古田食用菌产业是个大文章,古田要好好总结经验。”

古田认准了发展方向,食用菌生产迎来了大发展,先后试验成功银耳袋栽、香菇室外袋栽、竹荪生料栽培技术以及银耳棉籽壳代料栽培技术,在全国率先掀起银耳、香菇、竹荪等食用菌发展热潮。古田县广大农村,很快出现了“地里无闲田、村内无闲人、家中无闲房”的喜人景象,食用菌产业逐渐成为古田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

几十年来,古田人牢记习近平同志的嘱托,把食用菌产业这篇大文章越做越精彩。从单一的鲜品、干品到各式各样的新品,古田现已开发生产38个菌类,其中银耳、香菇、竹荪、猴头菇、金针菇等20多个菌类实现规模化生产,形成了“主栽品种规模不断扩大,珍稀菌类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同时,着力探索“光伏+”发展模式,推动绿色发展。从事菌菇种植20多年的古田县建宏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叶建洪表示:“近10年来,公司不断转型升级,从食用菌生产到加工、销售已经形成了产业化发展,目前拥有两个生产基地,共间生产房和1个生产包装车间,年产值0多万元,实现了‘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产业链模式,带动农户共同发展。”

 古田县现已开发生产38个菌类,其中银耳、香菇、竹荪、猴头菇、金针菇等20多个菌类实现规模化生产。图为古田县生产的食用菌部分品类。古田县委宣传部供图

随着食用菌生产蓬勃发展,古田县乡亲们的腰包逐渐鼓了起来,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17年居宁德市第一。年,古田全县生产总值达.4亿元,公共预算总收入超过12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2万元。全县直接从事食用菌产业人员达30多万人,农业总产值中的70%和农民现金收入的70%来自食用菌的贡献。古田县县长许锋深有感触地说:“菌菇是古田群众脱贫致富的法宝,已经融进了每个古田人的骨血里,也融进了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古田个村(社区)中有个是食用菌专业村(社区),全县贫困户在年底全部脱贫,小菌菇发挥了大作用。”

在食用菌生产基础上,古田乘势而上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推进食用菌精深加工,开发出银耳羹等一系列以食用菌为原料的精深加工产品,并引导带动流通、农村电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业态发展。在坂中村,村党支部书记高益清兴奋地告诉记者:“近年来,村里兴起了旅游业,开发了拥翠公园、移民文化馆、候鸟文创营、乡思岛等旅游项目,每月接待游客已达人次以上,产业更加兴旺,村子更加美丽。”

摆脱贫困后的古田,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起点上继续前进。古田县委书记张成慧说出了43万古田人民的心声:“古田通过发展食用菌产业摆脱贫困,根本受惠于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的正确指引。我们将继续做好食用菌这篇大文章,并通过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带动广大农民增收致富,实现乡村振兴。”


  记者手记:

“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脱贫攻坚是我心里最牵挂的一件大事”,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宁德是总书记曾经工作过的地方,他为这里的困难群众摆脱贫困呕心沥血、殚精竭虑,提出要有“弱鸟先飞”的意识和“滴水穿石”的精神;强调“扶贫先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倡导“四下基层”,先后7次到古田考察,体现了抓工作一以贯之、一抓到底、久久为功的作风。古田的脱贫历程,就是这些重要理念的生动实践案例。

来源求是网

初审|昝雯

复审|赵军侠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