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乘联会公布最新零售数据显示,年5月国内狭义乘用车市场销量.4万辆,同比下降16.9%,环比增长29.7%,其中新能源乘用车为36.0万辆,同比增长91.2%,环比增长27.3%。其中,比亚迪占据了年5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前列,更是唯一一家零售量突破10万辆的新能源车企,市场占有率为31.7%。
在今年,汽车行业面临极度困难的环境下,比亚迪已经不是第一次交出亮眼的成绩单。4-5月,新能源车企因市场环境导致的供应链停摆而受损,月销量几乎折半。但比亚迪却逆势增长,连续突破10万台月销量,也推动公司股价一路走高,直冲万亿市值。除了有完善的供应链储备外,不断革新的产品技术优势为比亚迪一路高歌猛进护航。
汽车电动化时代,混动车型已经成为消费者购买的主力产品。一直以来,在汽车混动技术领域,有着“全世界只有两种混动,丰田混动以及其它混动”的说法。而比亚迪混动技术的出现,凭借着节能、高效,持续的技术革新,让比亚迪成为了混动技术领域的引领者。
回顾比亚迪混动技术的发展,从与“两田”争雄,到现在逐渐超越,比亚迪凭借的就是对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创新技术的执着追求。
早在年,比亚迪就推出了首款DM混合动力车型:F3DM。作为跨入混动门槛的车型,F3DM就不仅具备了节油的优势,技术方面已经采用了双电机串并联的混合动力系统。但相比日系混动车型来说,亏电下的油耗则是F3DM的短板。想要打破市场格局,必须另辟途径,这个时候比亚迪“”技术(亦是DM-p技术)应运而生。“”技术的含义是百公里加速5秒、全时电四驱、百公里油耗2升。这一套系统以高效性能获得了用户的青睐,却又降低了驾乘的舒适性。
虽然两次的技术表现都不尽人意,却为比亚迪积累了大量的混合动力技术研发的经验。从而也形成了比亚迪DM系统的两大平台:主打经济性的DM-i平台和主打性能的DM-p平台。最重要的是,通过两大平台的技术和车型输出,让比亚迪对消费者对混合动力车型的需求了解的更加透彻。
随着比亚迪混动技术的发展,集超低油耗、高性能的全新DM-i超级混动技术横空出世。有别于日系混动主张“以油为主”不同,比亚迪DM-i技术主打多用电、少用油、高效用油。采用了DM-i技术的比亚迪混动车型在使用便捷性、油耗经济性以及行驶质感方面都获得了良好的平衡。
而在日系混动车型以节能省油作为主要产品力时,比亚迪混动技术已经发展到可以让用户拥有更丰富的车型选择权。不仅是DM-i技术加速落地,DM-p技术也实现了革新迭代。从而满足了追求超强动力,极致操控的用户需求。
近日,比亚迪举行了DM-p王者混动暨唐DM-p预售发布会。DM-p王者混动再次颠覆了我们过往对混动技术的印象。极速、快充、脱困、超强四驱均贯穿了整场发布会,让人感觉这还是我们熟悉的混动技术吗?混动技术不就是省油,但是性能一般的吗?有别于DM-i技术带来的低能耗和经济性,DM-p带来的则是动力的强劲和迅猛。
值得一提的是,DM-p王者混动是“以电为主”的四驱混动架构,核心零部件骁云插混专用1.5T高效发动机、EHS电混系统均实现全面升级。同时全新开发后驱三合一总成,系统高度集成,整车动力大幅提升。另外,通过技术平台对刀片电池性能进行全面升级后,能够获得从30%充至80%仅20分钟的快充速度,和6kW的对外放电功率。通过以上的架构布局,使得搭载DM-p王者混动的唐DM-p拥有了超越同级混动车型的实力。
得益于DM-p王者混动赋能,唐DM-p系统最大功率可达kW,零百加速仅4.3s。而在此基础上,唐DM-p亏电油耗仅6.5L/km,不仅解决了性能与效能之间的矛盾,还能确保用户无论是在满电还是亏电的状态下,都能获得很好的性能体验。另外,唐DM-p出色的越野性能,是其它同级别车型不能与之媲美的。在搭载了超级智能电四驱、DiSus-C智能电控主动悬架,以及伊顿差速锁等配置下,唐DM-p具备了在复杂路况下的超强的操控稳定性以及脱困能力。此外,在全场景用车需求上,唐DM-p还将以综合工况纯电续航高达km的续航实力,远超出同级别车型水平。面对高昂的油价,唐DM-p的纯电出行足以满足用户的日常通勤需求。
点评
曾几何时,日系混动技术站立桥头。但近年来随着自主品牌技术的不断提升,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车企推出属于自己的混动技术,日系混动已经不再是一枝独秀了。比亚迪能够在众多混动技术中脱颖而出,超越日系混动技术,离不开比亚迪对技术研发的专注和创新。
时至今日,用户对混动车型的需求已经不只是在外观、省油、动力方面。更多的用户他们的需求是多元化的,希望能够在混动车型上面也能获得丰富的驾驶乐趣。比亚迪则是能够紧跟市场,创造出符合用户多样化使用场景的混动技术。这不仅让比亚迪赢得市场与用户,更是让比亚迪成为了引领新能源车向上发展的标杆。
文字
钟凌瀚
编辑
艾心
校对
何绮云
审核
谢杨柳
签发
鲁钇山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