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防治白癜风 http://m.39.net/pf/a_6020116.html(不看文字可以直接拉到最后)
其实很多书都会告诉你,投资就是投人。先来看看比亚迪的成长史,从成长史中看看比亚迪王传福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看看比亚迪的底层基因是怎么样的。当然,王老板的成就也许是我一生都不能企及的,但是我想在平等客观的角度阐述一些自己对王老板以及比亚迪的看法。
下面写的内容都是模糊的记忆,可能有不太准确的描述,不过影响不大。
年,王传福毕业后留在研究院工作,在当时可以说是体制内铁饭碗了。几年后,好像是日本某个做消费电池的厂商宣布放弃某种电池的制作,原因是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王传福当时看到了这个电池市场的缺口,年辞职找大表哥拿了万在深圳创办了比亚迪做电池。
在那不久之后,金融风暴席卷东南亚,当时消费电池普遍降价20%-40%,因为日本高科技厂商很少用人工进行生产,都是机械自动化生产,相应的成本要高一些。而比亚迪主要是人工组装电池,当时中国制造业的工人薪资水平是非常低的,所以比亚迪在这方面就有了成本优势,在这次金融风暴中弯道超车,把电池市场规模做大了。
年左右,因为比亚迪电池的市场规模威胁到日本一些电池厂商的利益了,所以日本的厂商对比亚迪进行专利垄断方面的起诉,当时王传福就很讨巧的用了一种方式去规避了外国企业对比亚迪的专利起诉:外国的专利规定了1+1=2,所以比亚迪不能用,但是比亚迪用1+1.01=2.01。是不是很讨巧?后来就这样比亚迪做成了世界电池一哥。
再后来就是做汽车了,比亚迪没技术,就把日本车买回来拆解,一点一点的模仿着去做,组装。最后就相当于山寨出了一款跟别人差不多的车,但是售价比别人低很多的卖出去。
其实到这里,我对王老板还是很有好感的,觉得有这种魄力做出这样的成就,很难得了。让我对比亚迪改观的是下面三件事:
事件1:俞敏洪采访王老板,问王老板为什么去年疫情的时候比亚迪选择做口罩,王老板说,主要不是为了赚钱,是因为社会上缺口罩,所以比亚迪就造口罩了。财报显示,口罩利润确实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亚迪当时的口罩业务是很赚钱的。
事件2:有人采访王老板,问王老板为什么你的车要用中国的朝代命名?
事件3:有人采访王老板,说比亚迪如果选择造手机那会怎么样?王老板回答:比亚迪要造手机是分分钟的事(嘴里低喃着:我们是什么人)
这三件事可以看出,王老板心口不一、没想把汽车业务拓展到国外、不够谦虚。总的来说就是只想赚中国人的钱,赚国人的钱首先得会赚国人的同情,他现在也在这么做。
一个企业,如果做不赚钱的业务,从某种意义来说就是在犯罪。因为这个企业在浪费社会资源,股东的投资就是一种社会资源。如果你是为了赚钱,就应该坦坦荡荡的承认自己是为了赚钱。心口不一的表现我不敢恭维,上一个说自己不喜欢钱的人是马云。
25年前,能看到电池缺口的商机而创办公司。20年前,为了避免外国专利的麻烦连1+1.01=2.01≠2这种事都能干的出来。20年后发生疫情,居然说自己做口罩不是为了赚钱。
在这里我是很不认同他的说法的,我的理解就是:赚了钱的同时又顺便赚了社会的认可,大家都以为他是一个主动为社会做贡献的好企业,王老板则把这点内容不断放大,打造企业对社会的责任感进而获得大家的认可。
为什么我这么说呢?因为比亚迪这家企业,内部工资两极分化,高管工资同行业最高,研发人员的薪资同行业最低,在股票高位的时候高管减持,就这样的企业本意也能为社会做贡献?我看到的都是利己主义。
在未来,新能源汽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跟智能手机一样,是一种电子消费产品。企业把发展的眼光就局限在了中国本土,显然是没有大格局的表现。
有人可能会说,比亚迪是万能的,他有自己的产业链,从电池到汽车芯片都可以不依赖别人,自己生产。在电子消费品领域形成软硬件产业链闭环的企业只有苹果一家,而苹果之所以能成功,很大一部分是源于苹果公司的底层基因:以人为本的创新。
当年如果没有乔布斯的偏执,对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追求,苹果公司不可能会成功。而比亚迪呢,比亚迪追求什么?虽然这个比喻不是很恰当,但是我们要知道现在世界各个行业产业的主要格局是一种相互合作的形式存在,不可能一个企业又做电池,又做芯片,又做整车,那样子只会什么都做不好。专做电池的企业做的比你好,专做芯片的企业做的比你好,到最后什么都会但是什么都不精的企业只会被淘汰。比亚迪的底层基因有很大的趋利性,什么赚钱做什么。
所以时间对比亚迪来说是朋友还是敌人?
随便截了一点聊天记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