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民/文
过了农历四月半,街头的集贸市场就有粽叶卖了。应时而至的粽子,端上了家家户户的餐桌,流传甚广的传统节令美食,总是那么香韵绵长。
不仅在国内,东南亚的好多国家,也都有吃粽子的习俗。现在的物流配送方便了,每年到了端午,但凡有华人生活的地方,都会飘起浓浓的粽香。那是一种乡味,更是一份传承。
我们这一带的粽叶,多是芦苇叶。过去的长江边,有成片成片的芦苇滩,一眼望不到头。春风拂过江面,芦苇就开始疯长,眼瞅着还是枯*中冒出的点点新绿,转眼拔节就腾腾地望上窜,等到梢头往下数个两三节的叶子,长到三四指宽,就可以摘下来做粽叶了。
在扬州方言中,人们习惯把采摘粽叶,称之为“打箬子”。实际上,“箬叶”指的是箬竹叶,南方人用的比较多。因为那里没有北方这样的芦苇,就地取材就用了箬竹叶。这种竹叶有它的优势,叶面宽,叶子长,韧性好,裹起粽子来,更加方便。不过,煮出来的香味,与芦苇叶肯定是不一样的。由于芦苇杆比较细,很容易被折断,长满芦苇的江边滩涂又是国有的,过去那阵子,好像是财*部门的下面,有个公产所在管着,平时不让人去采摘,只是考虑附近百姓的习俗,到了临近端午,才划定区域,开放个几天。相约过来“打箬子”,便成了镇上的居民,这几天的必修课。回想起来,也是蛮有意思的,怎么千百年来,江边自然生长的芦苇,仅凭他们说一句,周边的百姓,就不能再去采一枝一叶了,这算哪门子的逻辑。
采粽叶应该算是个技术活,不会采的新手,不仅很容易将苇杆折断,而且苇叶根部,往往连着茎围一起拽了下来,俗称带着“裤子”的。这样采过的芦苇往往都严重受伤了,或许,这也是管理部门禁采的原因之一。如果是熟手上去,会就势轻轻地压弯苇杆,用拇指和食指捏住苇叶,用个巧劲轻轻地一扽,苇叶就会压根摘下,干净利落,不会扯伤苇杆,而且一株上面只取个两三片叶子,既保证了采摘的苇叶鲜嫩,又不至于过分影响芦苇的继续生长。不光是长江边,从我们这向北去,不少河湖的边坡都长有芦苇,甚至现在为了做景观,在城市中心的人工湖塘里,也有芦苇栽种,不过这样的芦苇就采不得了。那个年代,芦苇长成熟之后,割下来编织成芦席和窝褶,都是用途较广的生产、生活资料;老镇上不少人以此为业,挣钱养家,不过,这是一份非常辛苦的活计;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行当,早已成为了历史。
上午把粽叶采回来,放在清水里浸一浸,洗去叶面上的浮尘,中午将糯米淘好了涨一涨,下午就可以着手包了。至于粽子里面的馅,据说从明朝开始,糯米就成了主要原料。扬州这一带传统的做法,一种是纯糯米的,我们称之为“白粽子”。一种是在糯米里掺了点红豆、绿豆的,当然豆子需要事先浸泡。还有一种鲜肉粽,预先将新鲜的瘦肉削成小方块,放在瓷盆里加入生姜、葱、酒、酱油、味精等调料充分拌和,再浸上两三个小时,包粽子的时候将肉块嵌在糯米的中间,这样煮出来的粽子,肉块的汁水都散到了糯米里面,非常的香粘可口。
清人林苏门,专门写过一首《火腿粽》:“一串穿成粽,名传角黍通。豚蒸和粳米,白腻透纤红。细箬青青裹,浓香粒粒融。兰江腌脯贵,知味易牙同。”诗的前面,还有一段序言,介绍了粽子的做法:“粽用糯米,外加青箬包裏。北省以果栗和米煮熟,冷食之。扬州则以火腿切碎,和米裏之,一经煮化,沉浸秾郁矣。”在其他地方,粽子馅里也有放香肠、红枣、松子、葡萄干的,那是根据各地的习惯和个人的喜好了。
最有技术含量的环节,是裹粽子。南方用箬竹叶,一张叶子就可以裹出一个,可我们这的芦苇叶是做不到的,往往需要三四张错开来叠在一起,宽度才能够适合,这就比南方人多一份技术要求了。初学的人容易学会包三角的,可是里面的糯米不容易压紧,三个角也不容易裹严实,下锅煮了以后,角上往往会有糯米挤出来,用扬州话讲,叫做“结角”,粽子就不好看了。手艺好一点的会裹小脚粽子,外形有点像只童靴,这种裹法,里面的馅可以压得很实,扎绳也可以拉得很紧,煮出来的粽子有嚼劲,可这也有个度,过分紧了,糯米不容易熟透,煮出来的粽子,也会因为太硬而影响口感。
过去包粽子,通常是用麻丝来扎,高温水煮以后麻丝会有一定的弹性,也可以增加一份清香,但具体扎紧到什么程度,就靠各个人手上的拿捏了。裹粽子的熟手,整根的麻丝,不用剪断,而是一个粽子接着一个粽子扎,煮熟之后,可以一串串地从锅里拎出来,会有一种很强的成就感。爷爷在的时候,给我们包过四四方方的“蒲包”粽子,这可是个费时费工的活计,先要将芦叶顺丝裁成等宽的窄条,编成正方体的筐,顶部先不封口,待糯米填进去之后再编织封口,其外形就像现在的魔方。那个粽子煮出来以后,只是放在手中把玩,根本舍不得吃的。
煮粽子的过程相对简单,但要注意的是,必须开水下锅,这样才能够保持粽叶的嫩绿,增加粽子出锅后的品相。猛火催滚以后,要用文火煮上三个小时左右,记得在老家的时候,只要哪一家裹了粽子,到了傍晚时分,街上就会飘起阵阵粽子的香味,吊起了孩子们的胃口,也在提醒着左右邻居,节令到了,可以裹粽子啦。
孩子们喜欢吃粽子,多半是为了蘸糖。那时候家里裹的,基本上是白粽子,由于条件所限,糯米中很少加香肠、瘦肉之类,这样在吃粽子的时候,就多了一个选项,可以蘸点糖。要知道,甜的东西,向来都是孩子们的最爱,尽管大人一再提醒,糖吃多了容易蛀牙,但这些话,对孩子们来说,基本都是东耳进、西耳出。记得那时候,特别喜欢吃冷粽子,有黏性,有嚼劲,可惜现在的肠胃功能大不如前了,冷的、黏的食品,都不再敢吃了。
现在走到超市,随时都可以买到,真空包装的成品粽子,花式品种也很多,确实很方便,只是没有了采粽叶、包粽子、煮粽子的过程,闻不到锅里飘出的那股清香,总是缺少一种,应时应节的仪式感。社区的大妈们,几乎年年都会在节前,与驻扬部队搞个联谊,与战士们一起包粽子,让远离家乡,远离父母的小伙子们,体验到家的温馨。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粽子又被赋予了一个新的寓意。哪家孩子今年中考、高考,亲友们会提前送去香甜的粽子,取个谐音,发个吉兆,预祝孩子能够“高中”。
端午将至,快到了今年考试的月份,真心地祝福,即将参加中考、高考的孩子们,多吃几个香甜的粽子,都能考上自己心仪的学校,理想的专业。#端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