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论坛

首页 » 品牌荣誉 » 车型 » 涉及咳嗽嗅觉味觉异常等七大症状
TUhjnbcbe - 2024/9/11 17:07:00

年12月30日,周口市政协副主席、医院院长程维明主任医师主持召开医院新冠病毒感染康复期管理中医药专家研讨会,国家首批优秀中医人才,河南省中医青苗人才培养指导老师袁少先主任医师、河南省名中医李伟主任医师,医院副院长鲁恒心主任医师、史卫东主任医师及张跃强、何汶忠、李培伟、朱健南、刘勤建、宋菊芯、龚广峰、胡维来、郭国富、郭海军、王俊峰、刘俊宏、孙威、王艳灵等19位主任医师参加研讨。

会上专家们根据近期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康复期常见临床表现,结合当前气候特点,经过认真回顾分析研讨,达成如下共识:此值风寒当令,加之气候偏燥,最易伤肺、伤阴耗气,针对康复期出现的主要症状,可采用益气固表、扶正祛邪、调和枢机,兼以滋阴润肺、宁心安神、健脾和胃等治则,因人、因地、因时而辨证施治。

一、以出汗多、气短、乏力、口干、心烦失眠等为主要表现者

(一)竹叶石膏汤加味

组成:竹叶6g,石膏30g,人参15g,麦冬20g,半夏9g,甘草6g,粳米10g,五味子12g,生姜15g。

功用: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主治:新冠病毒感染后康复期仍有气短乏力、动则加重,口渴欲饮、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分3次服用,早中晚各服1次。

注意事项:小儿酌情减量(下同)。

(二)沙参麦门冬汤

组成:沙参9g、玉竹6g、生甘草3g、冬桑叶4.5g、麦冬9g、生扁豆4.5g、花粉4.5g。

功用:甘寒生津,清养肺胃。

主治:燥伤肺胃或肺胃阴津不足,咽干口渴,或热,或干咳少痰等属于肺胃阴伤者。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早晚各服1次。

(三)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合酸枣仁汤

组成:桂枝15g,芍药15g,龙骨15,生牡蛎15g,浮小麦15g,酸枣仁40g,茯苓15g,知母10g,川芎6g,姜半夏12g,夏枯草12g,大枣4枚,生姜15g,甘草10g。

功用:调和阴阳,敛汗除烦。

主治:出汗多,头晕目眩,心悸虚烦、失眠等。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分3次服用,早中晚各服1次。

(四)桂枝加附子汤合玉屏风散加味

组成:桂枝15g,白芍15g,生姜15g,大枣4枚,甘草9g,制附子12g,黄芪15g,炒白术12g,防风9g,五味子12g,龙骨30g,牡砺30g。

功用:调和营卫,益气温阳纳气。

主治:汗多乏力动则气喘为主的过汗伤阳、营卫不和、卫外不固者。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分3次服用,早中晚各服1次。

(五)医院制剂(可依据中医辨证选用)。

1.加味玉屏风丸

功用:益气固表,止咳平喘。

主治:表虚自汗,咳嗽、气喘等。

用法:口服,1次6g,一日2~3次。

2.益气固表散

功用: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体虚自汗易感冒患者。

用法:3岁以下:1~5g/次,3岁以上6~9g/次,一日3次,开水冲服。

(六)中医非药物疗法

1.艾条温和灸:取穴大椎、风门、肺俞、脾俞;温和灸,每日一次;30分钟为宜。

2.隔姜灸法:取大椎、肺俞、脾俞、肾俞;隔姜灸,每日一次;每次三壮。

3.留罐法:取穴:大椎、风门、肺俞、膏肓;拔罐后将罐留置10~15分钟,罐大吸拔力强的或者皮肤不耐受的适当减少留罐时间,以免起泡损伤皮肤。

4.闪罐法:将罐拔上后立即取下,如此反复吸拔多次,至皮肤潮红为度,须注意所用的罐不宜过大。

5.穴位贴敷法:取天突、膻中、大椎、肺俞、膏肓、肾俞;选用白芥子、延胡索、白芷、细辛等中药,烘干后研成细末,以姜汁调和成糊状,分别贴敷于穴上,每次贴1~2小时后除去,3天贴药1次,3~5次1个疗程。主要预防二次感染,提高肌体抗病能力。

二、以咳嗽为主要表现者

(一)麻杏石甘汤

组成:麻黄9g,杏仁9g,炙甘草6g,石膏18g。

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滑而数者。

用法:每日一服,水煎分两次温服。

(二)止嗽散

组成: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各12g,甘草5g,陈皮10g。

功用:宣肺疏风,止咳化痰。

主治:咳而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用法:每日一服,水煎分两次温服。咽痒明显可加蝉蜕15g,白僵蚕10g。

(三)补肺汤和清金化痰汤加减

组成:黄芪20g,白术15g,熟地黄15g,苦杏仁10g,黄芩10g,浙贝母10g,瓜蒌15g,橘红10g,桔梗10g,桑白皮10g,知母10g,甘草6g。

功用:补益肺气,清热化痰。

主治:正虚邪实。气短乏力,咳嗽,气喘动甚,咳黄痰或咯白粘痰,舌淡红苔黄厚或厚腻。脉滑。

用法:每日一服,水煎分两次温服。

(四)以小柴胡汤为主方加减,总以和解枢机、调畅气机为要。

1.干咳无痰、咽干口燥者,可合桑杏汤;

2.咳嗽伴见黄痰者可合小陷胸汤;

3.咳嗽气急、发热口渴、黄痰量多者可合麻杏石甘汤、千金苇茎汤;

4.咳嗽伴见白痰量少,加干姜9g,细辛3g,五味子12g;

5.嗽伴见大量稀白痰合小青龙汤。

(五)医院制剂(可依据中医辨证选用)。

1.清金合剂

功用:清热化痰,宣肺止咳平喘。

主治:咳嗽咯黄痰,或咯痰不爽,或伴发热,便秘溲赤。舌苔薄黄或黄厚腻,脉滑数。

用法:口服,每次40~80ml,一日2~3次。咽痒明显可加蝉蜕15g,白僵蚕10g水煎合服。

2.宽胸化痰丸

功用:益气健脾,化痰止咳。

主治:脾肾阳虚胸闷气喘,咳吐白痰等。

用法:口服,一次6g,一日2~3次。

3.温肺止咳合剂

功用:解表蠲饮,止咳平喘。

主治:风寒客表,水饮内停所致的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喘咳。

用法:口服,一次40~80ml,一日2~3次。

4.辛凉宣肺合剂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感冒咳嗽,咽干口燥等。

用法:口服,一次40~80ml,一日2~3次。

5.顿咳散

功用:祛痰泻肺,解痉止咳。

主治:小儿顿咳,百日咳。

用法:沸水冲服或煮沸1~2分钟温服,0~1岁1~3g/次;2~3岁3~5g/次;3岁以上5~9g/次。一日3次。

6.葶苈散

功用:泻肺祛痰,止咳平喘。

主治:痰多咳嗽,肺炎。

用法:沸水冲服或煮沸1~2分钟温服,0~1岁1~2g/次;2~3岁2~4g/次;3岁以上4~9g/次。一日3次。

禁忌:虚寒咳喘者禁用。

7.热咳散

功用:宣肺清热,止咳化痰平喘。

主治:小儿风热咳嗽属热证者。

用法:沸水冲服或煮沸1~2分钟温服,0~1岁2~4g/次;2~3岁4~6g/次;3岁以上6~10g/次。一日3次。

8.寒咳散

功用:温肺化痰,止咳平喘。

主治:小儿风寒咳嗽,水饮内停。

用法:沸水冲服或煮沸1~2分钟温服,3岁以下3~6g/次;3岁以上6~9g/次。一日3次。

(六)中医膏方:党参15g,茯苓20g,玉竹30g,丁香6g,砂仁3g,炒麦芽20g,紫苏子15g,桔梗30g,橘络10g,炒苦杏仁10g,薄荷5g,乌梅10g,焦山楂5g,煅牡蛎30g,陈皮10g,炒僵蚕10g,蝉蜕3g,黄明胶6g,葶苈子10g,甘草6g。十剂加麦芽糖g熬制成膏。适应症:针对康复期肺脾虚弱,咳嗽咳痰,纳差食少者。

(七)中医非药物疗法

3.留罐法:取穴:大椎、风门、肺俞、膏肓;拔罐后将罐留置10~15分钟,罐大吸拔力强的或者皮肤不耐受的适当减少留罐时间,以免起泡损伤皮肤;

三、以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泻等为主要表现者

(一)半夏泻心汤

组成:半夏15g,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各9g,黄连3g,大枣4枚。

功用: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主治:心下痞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用法:每日一服,水煎分三次温服。

(二)二陈汤

组成:半夏、橘红各15g,白茯苓9g,炙甘草4.5g。

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

用法:每日一服,加生姜7片,乌梅1个,水煎热服,不拘时候。

(三)平胃散

组成:苍术12g,厚朴9g,陈皮6g,炙甘草3g。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腹泻,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用法:每日一服,煎药时加生姜二片,大枣二枚,食前温服。

(四)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泻等此类症状者多为实则阳明、虚则太阴,总属中焦脾胃升降失常、脾运胃纳无权所致,应以调和中焦、升降气机为要,在此基础上或温补、或清解、或清上温下、或寒热并调,总不离脾升胃降。

1.若以脘腹胀满为者,可以厚姜半甘参汤;

2.若以口苦、纳差、脘痞不适者,可予小柴胡汤合平胃散,是谓柴平煎;

3.若以呕恶脘痞、肠鸣下利为主者,可予半夏泻心汤;

4.若为新冠病毒感染后康复期,饮食乏味,不闻香臭酸辛者,此属疫毒受自口鼻、由募原走中道,机窍不灵所致之不饥不食,可予以小柴胡汤合三香汤。

(五)医院制剂(可依据中医辨证选用)。

1.梅夏肠炎丸

功用:健脾理气止泻。

主治:脾虚腹泻,消化不良等。

用法:口服,一次6g,一日2~3次。

2.理中散

功用:温中散寒,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

用法:沸水冲服或煮沸1~2分钟温服,1~3岁1~3g/次;3岁以上4~6g/次。一日3次。

3.消积散

功用:健脾和胃,消食化积。

主治:食欲不振,厌食积滞。

用法:沸水冲服或煮沸1~2分钟温服,0~1岁3g/次;1~5岁5g/次;5岁以上8g/次。一日3次。

4.苍苓散

功用:健脾和胃,清热利湿。

主治:脾胃虚弱,湿热泄泻。

用法:沸水冲服或煮沸1~2分钟温服,3岁以下1~6g/次;3岁以上6~9g/次。一日3次。

5.白术散加藿香散

主治:便溏腹胀

用法:每次白术散6g+藿香散3g,每天2次,温水冲服。

6.消积散加白术散

主治:不思饮食、便秘。

用法:每次消积散6g+白术散6g,每天2次温水冲服。

1.艾条温和灸:取足三里、三阴交、丰隆、内关、合谷;温和灸,每日一次,30分钟为宜。

2.隔姜灸法:取①中脘、天枢、气海、关元;②脾俞、胃俞;隔姜灸,每日一次,两组穴位交替使用,每次三壮。

3.毫针法:取中脘、内关、足三里、公孙;足三里毫针平补平泻法,中脘补法,内关、公孙泻法。

4.衣冠芳香法:取藿香30克、佩兰30克、苍术30克、薰衣草15克、草蔻30克、石菖蒲30克、山奈6克、木香6克、丁香10克、薄荷15克,以上药物共研粗细中等颗粒,根据香布袋不同,分装10-20克,制作后常常闻嗅、吸入口鼻或悬挂佩戴。

四、以鼻塞、嗅觉味觉异常为主要表现者

(一)柴胡桂枝汤合苍耳子散

组成:柴胡12g,桂枝4.5g,黄芩4.5g,人参4.5g,炙甘草3g,半夏6g,芍药4.5g,生姜4.5g,大枣6枚,炒苍耳子10g,细辛3g,白芷10g,薄荷6g。

功用:和解少阳,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发热自汗,微恶寒,或寒热往来,鼻鸣干呕,鼻塞流涕,喷嚏,头痛项强,胸胁痛满,脉弦或浮大。

用法:每日一服,水煎分三次温服。

(二)医院制剂(可依据中医辨证选用)。

1.芳香通窍丸

功用:补肺健脾,芳香通窍。

主治:鼻炎、鼻塞等。

用法:口服,一次6g,一日2~3次。

2.鼻得乐

功用:芳香清热通窍。

主治:鼻窦炎、鼻炎、鼻塞等。

用法:口服,一次6g,一日2~3次。

(三)中医非药物疗法

1.穴位按摩法:取迎香、上星、印堂、风池、列缺、内关、合谷等穴位,采用点按、按揉手法刺激穴位;用拍法拍打上肢肺经、大肠经和下肢胃经、脾经;每次操作15~20分钟,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宜,主要治疗鼻塞,嗅觉减退或消失。

2.毫针法:取百会、太阳、风池、率谷、阿是穴;针刺留针30分钟,每日1次,5次1疗程。阿是穴、太阳穴三棱针点刺出血,一周2次,穴位可交替进行。

3.刮痧疗法:刺激经气,清热排毒;用直线轻刮法从上向下刮拭督脉、膀胱经循行区域,刮拭10~20次为宜。

4.耳穴疗法:取穴脑、额、枕、胆、神门;根据不同的症状,选用王不留行籽,留籽1~2天,每周2次,1月为1疗程。

5.中医推拿法:取太阳、风池、风府、百会、太冲等,选用点按法、拿五经、扫散胆经、揪头维、揉太阳、拿肩井;每日一次,时间30分钟,15天一疗程。

五、以咽喉疼痛为主要表现者

(一)半夏散及汤

组成:桂枝15克、炙甘草15克、半夏15克。

功用:温散宣通。

主治:新冠病毒感染所致之“刀片喉”(喉痛如刀割意)。(新冠病毒多挟寒致病,属寒邪,所致之咽痛,其病机属寒邪夹痰凝结咽喉)。

用法:每日一服,水煎分三次温服或频服。

(二)医院制剂(可依据中医辨证选用)。

1.润喉利咽丸

功用:滋阴润喉,理气化痰。

主治:咽干咽痛,喉中有异物感。

用法:口服,一次6g,一日2~3次。

2.宁咽茶

功用:清咽利喉,滋阴降火。

主治:咽炎咽喉疼痛等。

用法:冲泡茶服,一次10g。

(三)中医非药物疗法

刺血疗法:取穴大椎、耳尖、少商、商阳;以三棱针或毫针刺破(儿童),大椎点刺后拔罐,余穴刺破后挤出血3~5滴。主要治疗发热及咽喉痛。

六、以腰背、关节、肌肉疼痛等为主要表现者

(一)中医推拿法:缓解全身肌肉酸痛;选用拿肩井、擦项背、横擦带脉、捏脊、运腹、拿四肢;每日一次,15天一疗程。

(二)中医热敷法:可选用“千金热敷散”系列(医院临方制剂),根据怕风怕寒、腰酸困重、疼痛如锥等,分别采用祛风散寒、补益肝肾、通络止痛的措施;每日一次,15天一疗程。

(三)中药足浴法:可选用“千金足浴散”系列(医院临方制剂)一号、二号合用;活血化瘀、舒筋通络、补益肝肾;每日一次,20分钟为宜,微微汗出,禁大汗淋淋、伤及津液。

七、以焦虑、抑郁状态、睡眠障碍等为主要表现者

(一)中药汽雾法:消杀清洁、润肺利咽、宁心安神;取藿香30克、苍术30克、石菖蒲30克、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桔梗10克、厚朴10克、茅根10克、芦根10克,水煎汽雾外熏,每日一次,30分钟为宜。

(二)五脏拍打法:双手握空拳,用拳眼(合谷穴处)交替叩打天府、云门穴处;双手握空掌,交替拍打(力度较轻)两胁肋期门、章门处;双手四指并拢,用四指腹交替拍打中脘、关元处;双手握空拳,用拳眼(合谷穴处)交替叩打肾俞、大肠俞处。每日1次,每个部位30次为宜。

(三)中药足浴法:可选用“千金足浴散”系列(医院临方制剂)三号、四号合用;宁心安神、疏肝解郁、芳香化浊;每日一次,20分钟为宜,微微汗出,禁大汗淋淋、伤及津液。

(四)耳穴疗法:一取皮质下、心、肾、肝、神门、耳背心耳区,二取皮质下、肾上腺、心、肝、神门、脾;根据不同的症状,选用王不留行籽贴压耳穴,留籽1~2天,每周2次,两耳两组穴位交替进行1月为1疗程。

(五)五音调和法:五音调和法可调节情志、放松身心、缓解焦虑、帮助睡眠。

(六)传统功法八段锦:强身健体活气血,五脏平和筋骨坚,起式静心调气息,穴位拍打需牢记。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须单举,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两手攀足固肾腰,攒拳怒目增气力,背后七颠百病消。松紧有度动静兼,收式意念气归田,柔顺流畅舒适展,精力充沛寿延年。(胡维来杨晨曦)

1
查看完整版本: 涉及咳嗽嗅觉味觉异常等七大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