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论坛

首页 » 品牌荣誉 » 品牌荣誉 » 奇迹开始的地方人民资讯
TUhjnbcbe - 2023/6/24 21:09:00
北京皮炎医院那里好 https://m-mip.39.net/m/mipso_9057338.html

年,一个下着小雨的清晨,军列缓缓开进深圳原火车北站。5天4夜长途跋涉后,战士们陆续从闷罐车跳下来,来不及脱掉身上的棉衣棉裤,就背着四四方方的背包,踏上了深圳这块热土。

这个基建工程兵挥师南下深圳的历史性场面,被周顺斌记录下来。

改革开放初期,两万基建工程兵响应中央军委、国务院号召,参加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年初,28岁的周顺斌作为新闻报道员,随部队抵达深圳。此后40多年里,他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了基建工程兵参与深圳建设的燃情岁月,也见证了深圳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

在建党百年之际,南方日报记者倾听周顺斌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

周顺斌曾拍下《喝泥水解渴》《竹棚里的婚礼》等记录基建工程兵日常生活的照片,在细节处呈现基建工程兵们来到深圳后艰苦安家、艰苦创业的过程。

“部队刚开始进入深圳时,特区还是荒原一片。”周顺斌至今清楚地记得他们刚刚进入深圳时的景象:市区街道狭窄,房屋破旧,到处都是泥泞。

在《喝泥水解渴》这张照片里,一名战士手上拿着铁锹,两脚踩在泥浆里,弯着身体趴在地上,喝泥坑里的水,裤子后面,还能看到明显的补丁。

“这张照片拍摄于当年挖排洪渠工程现场”,周顺斌解释,深圳气候炎热,战士们施工时常挥汗如雨,口干舌燥。但施工处离驻地远,道路不便,炊事员常送不到饮用水。所以战士们就在挖水沟时用篱笆围一个圈,让水浸到这个地方,沉淀泥沙后再喝。“这样节省了运水的路途时间,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工程上。”

除了饮水,战士们还克服了生活上和施工中的种种困难。没有路,自己开;没有电,自己拉电线;没有住处,就用竹竿、油毛毡等材料,在荒山野岭里搭建一批竹棚,被战士们乐观地笑称为“竹叶宾馆”……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工程兵们为兴建特区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周顺斌的代表作品《升》,则记录了基建工程兵建设红岭大厦的场景,向世人展示了深圳速度、深圳精神。这张照片拍摄于年,相片里两栋大楼直上云宵,中间一个身着蓝色汗衫的建筑工人,正高举双臂吹着哨子指挥吊车。阳光从左上方斜照到他的身上,高耸的大楼仿佛在这名工人面前徐徐崛起。

“那个年代到处都是工地,到处都在放鞭炮庆祝竣工开业。”周顺斌说,当时他想到拍一张照片来体现特区的建设成就。

“我就到施工中的红岭大厦取景,大厦非常有气势,但是缺少了人的元素。”周顺斌觉得,深圳的发展离不开当地的劳动者、建设者,只有把人和景结合起来,照片才有生命力。

正当一筹莫展时,他瞧见大楼上吊车在起降运转,他立刻想到了吊车指挥员。于是他请来吊车指挥员按照指挥吊车的动作,在镜头前做了一遍。为了让建筑和人物更加宏伟,周顺斌快速爬上施工的脚手架,用仰拍的角度,定格下了这一刻。

“这张照片就是一个时代缩影。展示了深圳那时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和建设者的精神气概。”周顺斌说。

回想起当年的建设岁月,周顺斌觉得,那一代基建兵,不只建设了这座城市,也开创了一种“拓荒牛”的时代精神。“那是一种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精神。”

南方日报记者张迪张梓望仇敏业

摄影(除署名外):周顺斌

统筹:曾强曹斯王辉

策划:罗彦军罗文清

南方日报、南方+、广东省档案馆联合出品

本文来源:南方日报

1
查看完整版本: 奇迹开始的地方人民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