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论坛

首页 » 品牌荣誉 » 品牌荣誉 » 循着粽香,去探寻端午别样的妙趣
TUhjnbcbe - 2023/11/6 8:38:00

鼙鼓初击,浪花飞雪,锦标方彻……

每临端午,龙舟竞渡引人观。文人墨客借此赋诗吟词,留下诸多脍炙人口的妙句,粽糯酒香、山川河流、家国情怀无不包容其间。

夏意渐浓,端午将至,让我们循着粽香,一起去探寻端午别样的妙趣。

瓯江五里亭航道。

端午前一日阻风鄱阳湖观竞渡

杨万里

恶风夜半阻归船,端欲留人作胜缘。

千里携家观竞渡,五湖新涨政黏天。

棹翻波浪山如雪,醉杀儿郎喜欲颠。

得去更佳留亦好,吾曹何处不欣然。

鄱阳何处不欣然

不同地域,就有不同的龙舟文化。鄱阳湖是江西原生态龙舟文化的发祥地,龙舟竞渡“抢标”已有逾千年历史。世代傍水而居的百姓,创造了独特的水文化,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具有地域特征的原生态龙舟文化。以占鄱阳湖水域三分之二面积的九江为例,滨湖县区民间龙舟风俗文化十分丰富,最有影响的有龙舟会、龙船歌、龙船鼓。

龙舟会分布在滨长江、鄱阳湖一带,逢端阳节风行龙舟竞渡,祈求平安、多福。龙舟会分拜社、船开头、划船歌、拜客、谢茶、船回程六个部分完成,每部分伴有不同的曲调,如泣如诉如叹如赞。人们借助龙舟活动再现了当地生活礼仪场景,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还呈现了当地独特的民间艺术,如龙船唱词文学。

龙船歌活动是一种欢庆形式,不同于龙舟竞赛。村民们用彩花将船装饰一新,船上树起彩旗,一少年在桅杆上表演杂技,船舱中有身着彩衣的男女唱歌助兴。每到一村,举行歌唱表演,一人领唱,众人和唱。龙船鼓是滨湖水乡龙船竞渡时演唱的小曲,伴奏乐器有小鼓、马锣、唢呐,一人站唱,众人帮腔,地方特色浓郁。这些独特的原生态龙舟文化表演形态,寄托胃人们对欢乐、圆满、和谐、吉祥、平安的向往,具有淳朴的原始生命力,所以一直沿袭至今。

然而,这个悠久历史的淡水湖,却有一处令当地渔民和过往船只闻风丧胆的神秘水域。它位于江西都昌县多宝乡,是鄱阳湖连接赣江出口的狭长水域,人们称其为老爷庙水域,有“拒五水一湖于咽喉”之说,自古以来这里翻沉了无数的船只,被称为“魔鬼三角”。

神秘的现象引起了多种猜测,一种较为科学的解释是:老爷庙水域的红外航空照片发现湖底存在一个巨大沙坝,紊乱的水流互相碰撞,形成大大小小的漩涡。这些漩涡对船体的冲击力很强,如果再遇到狂风等恶劣天气,就会使船舶出事的概率增大很多。

如今,鄱阳湖老爷庙的神秘传说和龙舟文化,已成为当地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年至年,鄱阳湖连续举办了5届国内顶级龙舟赛事——“中国龙舟大赛”,最多有来自全国各地30余支龙舟队在鄱阳湖上一决高下、齐唱“竞渡歌”。龙舟赛的宣传效应,扩大了鄱阳湖的城市美誉度,也带动了当地“水运+旅游”的兴盛发展。

随着旅游热度不断攀升,鄱阳湖水域船舶数量逐渐增多。为更好地打造“绿色水运”,鄱阳湖相关部门与发动机厂家合作,正共同攻关“油改气”技术难题,目前已取得实质性进展,为下一步鄱阳湖流域全面进入水运“气化时代”奠定了良好基础。相关专家透露,船舶使用更低碳、更环保的液化天然气,可比重油减少8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能够从源头上遏制航运污染问题。

竞渡曲

刘禹锡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

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沅江龙船年年扒百姓团圆欢聚时

张斌

千年前的沅江五月,乡民们在州刺史的主持下,各队龙舟决一胜负。胜者欢欣,败者沮丧。赛后女子在水中嬉戏,与岸边彩旗相映生辉。诗人刘禹锡自注,竞渡始于武陵,及今举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云:“何在?”斯沼屈之义。可见,祭屈原与赛龙舟是紧密相关的。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却不见其踪迹。因此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从湖南省铜湾镇到大江口的沅江江面上,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沿江附近村寨居民都会自发组织自己的龙舟队,开启一年一度的“扒龙船”盛会,一直持续到农历五月十五。“宁荒一垄田,不输扒龙船”是这里的百姓对“扒龙船”由衷热爱的真实写照,虽然龙船年年扒,但他们依旧乐此不疲,每次都会将最饱满的激情释放在这片古老的水域里。这种热爱也使他们无论身居何处都要在这段时间赶回家,参与到自己家族、村寨的“扒龙船”活动中。这段时间已经成为他们与家人团圆、与族人欢聚、与邻里重逢的重要日子。这片水域里,“扒龙船”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龙舟竞渡,而是一种古老而又饱含深意的祭祀文化。

当地百姓以姓氏或村寨为单位组建龙舟队,而每个单位龙舟的尾部都会被涂上具有标识性的颜色和图案,同时还要插上具有标识性的尾旗,以便识别。在当地,人们认为燕尾寓意燕子归乡,代表着团圆。在我们看来,这一独特的设计比较符合古代水战的需要,设想在漭漭沅江之上两军混战,而这些标识成为分清敌我的重要依据。据《文献通考·兵》载:“用舟师自康王始”,楚康王开了“舟师”的先河。战国时期,溆浦地属楚黔中郡,作为“黔滇门户”“全楚咽喉”的战略要地,自然成为秦楚争夺的焦点。

近年来,沅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入了高速发展期。沅水水系历史通航河流共65条,经过大规模整治后,可供60吨级机动船常年航行。未来,还计划建设沅共大桥、漉湖特大桥、南大河大桥3座大型桥梁。有了桥,沅江的路将环环相扣,条条相连,当地百姓将彻底结束“隔河渡水”的历史,也能让沅江鲜鱼、有机蔬菜、优质大米通江达海,畅销国内外。

端午感兴

文天祥

当年忠血堕谗波,千古荆人祭汩罗。

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

汩罗江上摆渡人

公元前年五月五日,屈原独自来到汨罗江畔,坐在临江的一块石头上,眼前是白茫茫水天一片。顷刻间,江面激起一阵浪花……一个伟大的国魂在汨罗江陨落。

作为龙舟文化的发源地,汨罗江龙舟仪式可分为造龙舟、祭龙头、洗龙头、抢红、晒桡5个过程,古汨罗江地区的社会结构、宗教观念等在其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造龙舟以宗教祠堂为单位,族中家户有送红包、捐粮的习俗,一般无硬性摊派。值得一提的是,当地有偷木造龙船的陋习,特别是龙骨木一般是偷来的,寓意“贼人”手脚麻利,建成的龙舟轻快。即使被偷者知道偷去的木头用于打造龙船,通常也不追究。

汨罗江地区,还有抢红仪式。旧时,参加竞渡的龙舟划入竞渡点途中,沿途出嫁之女为表示对娘家宗教的尊敬,通常在河边竖一竹竿,上系红绸带和鞭炮,待娘家龙船划近时,燃炮祝贺。受贺龙船也下桡划水靠岸,以示回敬。这时,迎接龙船的户主以包子、粽子之类相赠,也有其他龙船赶来抢竹竿上的红带,如得手则系于船头而去,称为抢红。

汨罗江悠久的历史文化,吸引了不少游人到汩罗江边的玉笥山顶看屈原祠,摆渡也自然成了江上最有生气的部分。

摆渡掌门是位童发鹤颜的70岁老人,姓石,大家都亲切地称他石公。这是一条很古老的木船,据石公介绍,这是他爷爷留下的遗产,爷爷在汩罗江上摆渡了一辈子,交给了父亲,后又传到他的名下。一叶小舟,一根篙和最简单的一个草帽,一副蓑衣,一根40多公分长的烟管,几样东西算是石公木船上的全部行头和家当了。

石公讲,他是在木船上降生的,可以说他一生下来,就命中注定要与汩罗江打一辈子交道。六七岁时,他随爷爷、阿爹下江游泳、捞鱼,10岁时就能帮着大人使船。70多年的风雨历程,他从容走过,但一生中从未离开过汩罗江。

石公讲,在江上过了一辈子了,习惯了,给不给钱他都不在乎。石公两个儿子,3个孙子,家都住在汩罗市里,唯独他和老伴住在江边不远处的茅草房里。儿孙们10多年前就动员他老俩口到城里住,可固执的他一生不肯离开汩罗江。

风里雨里,渡来渡去。石公很懂得人们过江的心理,常常为游人讲解屈原的故事。有时他也叹息,唉,屈原公爱国诗人,今日依旧能博得众望,实乃汩罗之喜。可惜呀,躯抛汩罗江,更为汩罗之大悲也。

汩罗江,涨涨落落,四季分明。两岸广泛传颂着一个摆渡人和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的故事。

杭州西湖底泥疏浚二期工程,首次采用污染底泥长距离密闭水力输送,创造了我国底泥输送最长纪录。

午日处州禁竞渡

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八百里瓯江锦标赛

瓯江畔的船帮先民,以水为邻,寓水而居,他们把江当地,以船作犁。据传从温州逆航需10余天,船工们常在过紧水滩前停泊休整。他们挣了一些钱后,就在这片平坦之地购置田地、建造居所,也渐渐有了帮会制度、行业行规及船帮信仰,延伸出深厚的龙舟文化。

《温州古风民俗》一书中记载:在温州各地都有龙船,各庙宇设香官神,香官神传说是专管划龙船的神。每逢端午节,有些地方要做新龙船。龙船造型各异,有的在船身绘画龙鳞,头尾安置活动的龙头龙尾,形状较小,有的船身稍画上几笔龙鳞,亦无头无尾,但形状较大。每乡龙船,各有固定颜色的旗帜,一乡之内,若仅有几支龙船,也要用旗色区分标志。过去温州南郊南塘河的古老风俗是,旗用蓝色,龙头、龙尾和船身都是蓝色,叫做“青龙”。黄色的叫黄龙。旗白的,船的颜色也是白的,俗称“白龙儿”。如是红旗,船身也染红色,叫做“红霓岭”等。龙船中没有黑龙,俗说乌龙是凶暴,也有说神兽玄武是龟,呈暗黑色,爬得慢,不能斗胜,故全温州没有黑龙船。两船竞赛,水逐浪飞,两龙相斗,争夺锦标,各乡河道,各行分段,自为一区,斗龙互不干涉,因此有大龙地、小龙地之名目。

而今,龙舟赛在温州已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每年端午参与划龙舟活动的百姓达到几万人,最多时有多只龙舟参与竞赛。每次开船前,当地人们都要进行擂鼓祭祀,参拜龙神等一系列活动,为温州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

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八百里瓯江》一书中说道:“八百里瓯江,历来是浙西南的水上交通要道,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特别是海上瓷器之路的重要节点。”船帮文化下聚集的古镇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发挥了人流物流集聚的功能,促进了商品运输和人员交流往来,让“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能够辐射到处州及更纵深的内陆,并发展成具有瓯江特色又具海洋文化的海上青瓷之路。

瓯江自西向东,流经丽水、温州等市,贯穿整个浙南山区,流域面积达到1.81万平方公里,其干流水资源丰富,多年来平均径流总量达亿立方米,蕴含着丰富的水利资源和航运资源。瓯江建设生态宜人的美丽航道,也给老百姓带来方便实惠。丽水港航部门创建大港头古堰画乡美丽航道,充分利用航道沿岸生态资源丰富的特点,积极探索以“美丽港航+生态旅游”的方式,构建更加舒适的“漫游”水路交通,有效带动沿线产业融合发展。丽水、温州等市交通运输部门以瓯江航道整治开发工程为抓手,开展沿江景观绿化、河岸边坡防护、航道疏浚、水上巴士等工作,将几大风景区串联起来,打造生态航道、富民航道,使瓯江航道从单纯的运输向带动全域旅游迈进,成为浙江的水运廊道。

南歌子·游赏

苏轼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

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

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六桥贯西湖苏堤醉眼游

农历五月五,过端午,严酷溽暑自此来。天气炎热,“五毒”(蜈蚣、蛇、蝎、蜥蜴、蜘蛛)齐动,瘟疫滋长。古人防疫有方,以“五瑞”制“五毒”,诗中“昌歜”指的就是用五瑞之首——菖蒲嫩茎,切碎加盐佐餐,以健胃理气。除了食“昌歜”,品尝美味的粽子,古人还登上西湖“十三楼”,举起酒杯唱起歌……在苏轼写下的“端午日记”中,西湖游赏之乐跃然纸上。

“十三间楼去钱塘门二里许。苏轼治杭日,多治事于此。”北宋后期,西湖长年不治,葑草湮塞占据了湖面的一半。新任杭州“市长”(北宋时称为“知州”)的苏轼决定要疏浚西湖,为杭州人做件好事。他赶紧上书《乞开杭州西湖状》于宋哲宗,断言:“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

同年4月,苏轼动员20万民工疏浚西湖,并用挖出来的葑草和淤泥,堆筑起横贯湖面2.8公里的长堤,既解决了湖上葑草、淤泥堆放问题,又方便了南北两岸交通,可谓一举两得。后人为纪念他,将这条长堤命名为“苏堤”。相传杭州名菜“东坡肉”,是苏东坡犒赏疏浚民工的美食。

游苏堤,不可不知苏堤六桥。苏堤以六座石拱桥连接贯穿整个西湖,由南自北依次为映波桥、锁澜桥、望山桥、压堤桥、东浦桥和跨虹桥。一座座单孔半圆石拱桥,净跨约3—8米,桥体由条石砌筑,桥栏雕花,形态小巧,工艺精致。其中,压堤桥是眺望全湖的最佳观景点,故名“压堤”,旧时通茅家埠港。

现在的苏堤,处处列锦铺绣,如行银河天桥,是杭州最引人瞩目的风景名片之一。近年来,西湖在继承原有水文化的同时,也将现代科技融入“美丽河湖”建设之中。在西溪湿地推出刷脸入园、零排队、秒入园,提升游客体验,还将十字港河道岸边管理用房改造成街头微型图书馆,沿线增设电子显示屏、触摸屏、云屏电子阅读机等智能设备,游人通过扫码阅读即可聆听河道的前世今生。

文字除署名外由张雨涵综合

江苏推广LNG船:动力足更环保

5

1
查看完整版本: 循着粽香,去探寻端午别样的妙趣